强!揭秘瑶族千年药浴,强身壮体之谜!
时间:2017-10-27 点击:
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药浴的草药采集,也有一定规矩:在消灾日,每户都由最年长的男性上山采集追风藤、半边枫、九龙盘、血藤、狗舌藤、鸭儿芹、节节草、枫树寄生、党参和何首乌等新鲜的中草药。药物采集回来之后,先洗净、切碎、放入大铁锅中用水煮沸,待煮出药汁后,捞去药渣,把煮好的药水放入大木桶中,待水温适度,就能浸入木桶进行药浴了。
通过浸泡,药汁慢慢地渗入人体的毛细血管、遍及全身,在保持适宜温度的药液中浸泡20-30分钟,便可以达到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健体的目的。药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病有一定效果。无病者通过药浴也能使血脉流通,消除疲劳,舒筋活络,健身防病。
冬天,在药液中浸泡之后,更能在料峭的山风中抗御寒冷防治疾病,便于入睡。
“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”——贵州从江千年“瑶族药浴”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,宽0.6米,长0.7米的大木桶,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“庞桶”,又称为“黄桶”。
从江瑶族妇女生完孩子满三天就开始洗药浴,人们称之为“月里药浴”,以驱风去瘀,补身强体,所用药物因地制宜,功能多种多样,有清热解毒、祛风散寒、舒筋活络、滋补气血等等。药浴时,常根据不同对象、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。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,达到健康强身,增加免疫功能的效果。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的药物,比如大血藤、五指毛桃、九节风、鸭仔风、穿破石、杜仲藤等,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,滋补气血,促进产妇子宫复旧。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,可免患皮肤病,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,据说可免出麻疹。因为产后药浴,许多瑶族妇女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。
瑶族药浴的草药包括半枫荷、透骨香、钩藤、九节茶等十几味草药。半枫荷为金缕梅科植物,以树皮及枝叶入药。半枫荷甘、淡,微湿,可祛风除湿、活血消肿。主治风湿痹痛、腰肌劳损、半身不遂,跌打损伤。透骨香为杜鹃花科植物滇白珠的全株,辛、温,可祛风除温,舒筋止痛,治风湿痹痛,筋骨挛缩,寒湿脚气,疖癣肿毒。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,其性甘、凉,功能清热熄风,祛风通络,治小儿惊痫,大人头晕目眩,妇人子痫等。
九节茶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枝叶,其性甘、凉,有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之功,主治肺炎、急性阑尾炎、风湿疼痛、跌打损伤、骨伤等。全方以半枫荷祛风,活血、止痛为主,配透骨香、九节茶等活血舒筋、驱风镇痛,佐以钩藤等通络解毒、熄风止痛。全方合用,具有祛风除湿,舒筋活血,解毒通络,强身健体之功。可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,身痛、关节不利、手足麻木、半身不遂、腰腿痛以及因疲劳、跌损引起的皮肤肿胀,肌肉酸疼等症。长期应用,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。适应于治疗风湿性疾病、类风湿性疼痛、急慢性腰腿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偏瘫、多发性神经炎、跌打损伤、皮肤瘙痒、妇女产后诸风、外感身痛等症。
“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”——贵州从江千年“瑶族药浴”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劳动后淋雨受寒,也要进行药浴,可起到温中散寒、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、预防风湿的作用。常选药物为老姜、米酒、大发散、小发散、桃树叶、青蒿等。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,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,如大钻、小钻、大血藤、扶芳藤、青春藤等。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,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。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,则多选用祛风散寒、活血化瘀、强筋健骨之药,如山苍子、满天星、九节风、大驳骨、小驳骨、松筋藤、毛杜仲等,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、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。若患有鹤膝风、肩周炎、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,常选用祛风散寒、除湿、活血镇痛之品,如大钻、小钻、十八症、四方藤、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。瑶族人民过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,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