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中国被外国人称为不为人知的名字
时间:2017-10-27 点击:
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20世纪以前,泱泱大国——中国,虽然文明历史五千年,却是个没有国名的国家,只有华夏、九州、赤县、神州、中华、中土、唐山等自称。 17世纪末,彼得大帝派往清帝国的特使伊台斯说,对中华帝国,邻近的民族称为Cina或Tsina,鞑靼人称为中国或汉,交趾称为支那,日本人称为唐,其他人则称她为高亚。 18世纪法国学者魁奈则说:“欧洲人称这一帝国为China,中国人自己并不用此名。他们实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名。”中国一词虽然出现很早,但主要体现的是文化意义,缺乏民族意义,更没有国体意义。据台湾学者王尔敏的统计,在先秦古籍中,中国一词出现过172次,意指:或京师、或华夏、或周王室所分封诸国、或中原、或中华。以后随历史的发展,文献中的记载各异,含义也随之演变。国体意义上的中文中国一词第一次正式启用,竟然是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——《南京条约》。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,或以对中国的关系与态度为基础,给中国以各式各样的称谓,有褒有贬,有歧视甚至是敌意。当然,这些称谓如今大多已弃之不用了,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,却值得我们回忆和记住的。 1、Sinian(震旦):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“震旦”,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。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,是中国特有的鸟。其实,震旦纪,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,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呈前启后的意义。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,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。 2、Seres(丝国):也称塞里斯,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,意思是“丝的”或者“丝来的地方”。长久以来,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。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,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。西方史书记载,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,引起了剧场的轰动,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。 3、China:中国的英文名是 China,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。有一种说法是,十八世纪以前,中国昌南镇(今景德镇,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)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。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。就这样欧洲人就以“昌南”作为瓷器(china)和生产瓷器的“中国”(China)的代称,久而久之,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,只记得它是“瓷器”,即“中国”。 4、Chink(清国人):源于清朝的“Ching ”,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,但带有贬义的味道。因为,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,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。 |
|